
我國是世界鐘表的發(fā)明國。
公元1300年以前,人類主要利用天文現(xiàn)象(如日晷)和流動物質的連續(xù)運動(如漏壺和沙漏)來計時。中國東漢張衡制造的漏水轉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。1088年(北宋元祐三年),中國的蘇頌和韓公廉等創(chuàng)制水運儀象臺已運用了接近于現(xiàn)代鐘表的擒縱機構,所以他被稱為世界鐘表的鼻祖。
1601年,意大利的神父利瑪竇獻給明朝萬歷皇帝兩件鐘表。一件是巨大的自鳴鐘,一件是有中國圖案裝飾風格的座鐘。隨后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的鐘表制造方面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。因為當時他們與朝廷關系密切,而且傳授測時的原理和知識給中國,同時皇帝也特別派人學習鐘表部件的作用、原理和調整、保養(yǎng)的方法。
清朝時期,有兩位皇帝是鐘表的喜愛者,一個是康熙,另一個是乾隆。他們把機械鐘表看作是有趣和精巧的玩意兒,并且把它們作為外觀華麗、造型奇特的裝飾品,用以陳列和使用。其中有的是通過海關購買;有的是雇傭鐘表匠在宮內的“做鐘處”自己制造的。這時,南方的廣州以及長江下游一帶的蘇州、南京、揚州等地也逐漸地出現(xiàn)了鐘表制造業(yè)。其中具代表性的有“蘇鐘”和“廣鐘”。